 |
紀念園里講故事的“紅軍爺爺” |
新華社記者于曉泉,、劉一諾“當時山上有一種野菜,,葉嫩,、莖脆,,有一點苦味,,紅軍把這種野菜當作‘主食’,用來維持生命,。這就是我手中的‘革命菜’……”初夏時分,在海南省定安縣母瑞山革命根據(jù)地紀念園的講解室里,, |
日期:2022-05-18 |
|
 |
“轉(zhuǎn)折之城”再寫傳奇 |
新華社貴陽5月6日電 題:“轉(zhuǎn)折之城”再寫傳奇新華社記者李驚亞,、劉智強進入5月,革命老區(qū)貴州遵義的鄉(xiāng)野間格外“紅火”,。在新蒲新區(qū)新舟鎮(zhèn)的辣椒種植基地上,,村民們正忙著將已育好的辣椒苗移栽到地里。87年前 |
日期:2022-05-07 |
|
 |
武漢“軟硬兼施” 讓城市治理更精細 |
新華社記者廖君,、熊琦“銀潭路金銀潭醫(yī)院積水水深15cm”“金銀湖馬池橋積水水深17cm”……今年4月的一天,,武漢市普降暴雨,市水務防汛信息中心工作人員,、相應轄區(qū)的排水人員手機上,,實時收到水務預警信息。 |
日期:2022-05-06 |
|
 |
返鄉(xiāng)黎族大學生的茶香青春 |
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今年38歲的返鄉(xiāng)黎族大學生王啟望的家鄉(xiāng)——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(xiāng)毛腦村委會永訓村,,便在這詩中所提的五指山,。2010年,為方便照顧年邁的父母,,26歲的王啟望放棄城里的工作回家創(chuàng) |
日期:2022-05-05 |
|
 |
這才是“天團”,!那些與量子“糾纏”的青年科學家 |
新華社記者戴威、曹嘉玥1900年,,德國,。42歲的普朗克首次提出“量子論”,曾經(jīng)堅不可摧的牛頓力學大廈,,被一束來自微觀世界的光探出罅隙,。100多年后,中國,?!澳犹枴薄熬耪隆薄白鏇_之號”……站在“第二次 |
日期:2022-05-05 |
|
 |
井岡山上的紅色“接棒人” |
新華社記者賴星手持“小蜜蜂”擴音器,,筆挺地站在一排排革命舊居舊址旁,介紹井岡山的紅色歷史……近6年來,,毛浩夫已面向海內(nèi)外游客,、學員宣講了4000余場。很難想象,,這是一名國際金融與貿(mào)易專業(yè)畢業(yè)的“海歸” |
日期:2022-04-27 |
|
 |
從一顆紅色種子出發(fā)——探訪海陸豐革命老區(qū) |
新華社記者于曉泉,、劉一諾、孫飛晚春,,粵東,。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,細雨沁潤下的紅墻愈發(fā)鮮艷,廣場中央的彭湃烈士銅像依然挺拔,。1927年11月,,海陸豐人民在黨的領導下,創(chuàng)建全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,。這顆 |
日期:2022-04-24 |
|
 |
“粽”出幸福來——呂梁山鄉(xiāng)蝶變記 |
新華社記者柴婷“呂梁山上魚米鄉(xiāng),,蘆葦悠悠粽飄香?!边@是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安業(yè)鄉(xiāng)前青塘村的生動寫照,。走進這個黃土高原上的村莊,空氣中散發(fā)著粽子的清香,,耳邊傳來煮粽子的“咕嘟”聲,。圍坐在一起包著粽子的村民們 |
日期:2022-04-21 |
|
 |
塞罕壩:賡續(xù)紅色精神 譜寫綠色新篇 |
新華社石家莊4月19日電 題:塞罕壩:賡續(xù)紅色精神 譜寫綠色新篇新華社記者李鳳雙、曹國廠,、高博4月中旬,,一場春雪過后塞罕壩機械林場銀裝素裹。約10厘米厚的積雪帶來刺骨寒涼,,卻也緩解了林場的防火壓力,。建 |
日期:2022-04-19 |
|
 |
大山里傳出“天籟之音” |
新華社石家莊4月17日電 題:大山里傳出“天籟之音”新華社記者范世輝、高博近日,,北京冬奧會,、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,鄧小嵐同志被追授“北京冬奧會、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”稱號,。那一刻,,人們的記憶又被拉 |
日期:2022-04-18 |
|
 |
今日錦官城,花重更愜意——成都公園城市變革新圖景 |
新華社成都4月7日電題:今日錦官城,,花重更愜意——成都公園城市變革新圖景新華社記者葉含勇,、董小紅、李力可四月的成都,,繁花似錦,芳草茵茵,。近日,,家住天府新區(qū)的張先生和侯女士小兩口解鎖了“綠道騎行”,沿著 |
日期:2022-04-08 |
|
 |
“出山天路”新氣象,,青春作伴好還鄉(xiāng) |
新華社重慶4月6日電 題:“出山天路”新氣象,,青春作伴好還鄉(xiāng)新華社記者陶冶、周文沖記者趕到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(xiāng)下莊村時已臨近中午,,55歲的村民陳祖英正在廚房忙個不停,。苕粉粑、洋芋,、拌蘿卜絲,,一道道當?shù)?/td>
|
日期:2022-04-07 |
|
 |
挑戰(zhàn)“地球第四極”:漁村崛起“深海科技高地” |
新華社???月5日電 題:挑戰(zhàn)“地球第四極”:漁村崛起“深??萍几叩亍毙氯A社記者趙穎全、陳凱姿鹿回頭,,位于三亞正南端,,是經(jīng)億萬年浪擊沙疊形成的“半山半島”。在這里,,一段黎族青年追逐鹿女的愛情神話傳了千 |
日期:2022-04-06 |
|
 |
“帶薪休假”的內(nèi)蒙古草原 |
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4日電 題:“帶薪休假”的內(nèi)蒙古草原新華社記者于嘉,、李云平、彭源4月初,,走進昔日沙化較重的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蘇尼特右旗,,草原雖未變綠,但高高矮矮的舊草延綿到天邊,,不難想象夏日的蔥郁景象,。 |
日期:2022-04-06 |
|
 |
看,這片“超級農(nóng)田” |
新華社鄭州3月30日電 題:看,,這片“超級農(nóng)田”新華社記者李鵬,、韓佳諾春管時節(jié),在河南省商水縣一片高標準農(nóng)田示范區(qū)內(nèi),,偌大的自走式水肥一體機正在“自顧自地”澆灌著農(nóng)田,,田間地頭各種設備忙碌,,卻鮮見農(nóng)民 |
日期:2022-03-31 |
|
 |
“藏糧于海”的故事 |
新華社濟南3月29日電 題:“藏糧于?!钡墓适滦氯A社記者栗建昌,、張武岳、王陽海洋是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戰(zhàn)略要地,。山東陸地海岸線約占我國的六分之一,,海洋資源豐度指數(shù)居我國首位。依海而生,,向海而興,。海洋漁業(yè)大省山東 |
日期:2022-03-30 |
|
 |
一座城與110個“全球第一” |
新華社寧波3月24日電 題:一座城與110個“全球第一”新華社記者顧小立累計培育國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(yè)182家,數(shù)量位居全國非直轄市城市第一,;累計擁有國家制造業(yè)單項冠軍63個,,數(shù)量位居全國各城市第 |
日期:2022-03-25 |
|
 |
看,運河原點最美“天際風景線” |
新華社南京3月23日電 題:看,,運河原點最美“天際風景線”新華社記者蔣芳,、李雨澤、李博煙花三月下?lián)P州,。運河三灣風景如畫,,千年運河水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邊蜿蜒流淌,歷史與現(xiàn)代在這里交匯,,人們陶醉于草長 |
日期:2022-03-24 |
|
|